日前,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改革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从加快推进“评定分离”制度、创新项目管理模式、优化评标定标机制等六大维度推出29项改革举措,旨在解决当前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推动全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通知》紧扣国家及广东省相关部署,结合广州实际,将“评定分离”制度作为改革核心抓手之一。其中明确,市、区政府投资项目招标关键事项需履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招标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决策情况须抄送纪检监察机构备案;规模较大的设计、监理项目将全面实行“评定分离”,定标委员会由招标单位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外部专家占比不超三分之一;推行定标规则与定标评分(票数)“双公开”,探索定标数据纳入政务区块链实现全过程可追溯。
在项目建设管理模式上,《通知》提出创新路径: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集中建设管理,统一设计准则与造价标准;镇(街道)、村(社区)级项目视情可提级由项目所在区集中建设管理;支持招标人对同类项目开展集中招标,同时严禁拆分立项规避招标,科技创新、应急抢险、以工代赈、村庄建设等领域可采用灵活发包方式。针对中小企业参与,《通知》明确鼓励通过预留份额、降低资信评审标准、提高首付款比例等方式给予支持,推动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组成联合体投标。
评标定标机制优化方面,《通知》提出,对规模小、技术通用的施工项目,推行技术标合格制,以报价竞争确定中标人;规模较大、技术复杂的施工项目可分阶段进行技术评审和经济评审,并强化异常低价甄别。同时,推广“暗标”评审、分散评标及全国远程异地评标,探索AI辅助评审——未来将建设招标文件智能审查系统,实现投标人资格、业绩等信息自动评审,小型通用项目甚至可依据AI辅助结果确定中标人。值得关注的是,《通知》明确评标专家对评标行为终身负责,评审分歧须如实记录,负面行为将被限制评标资格。
为保障改革落地,《通知》强化履约与信用管理,要求制定全市统一的承包商履约评价机制,施工合同须细化转包、违法分包违约责任,并将履约评价结果、违法违规行为等纳入信用评价,依法限制失信企业投标。监管层面,广州将构建“一张网”实现项目立项、招投标、工程款收支等数据全过程共享,公开概算价、合同价、结算价;同时运用“数字财政”等系统对政府投资项目资金进行穿透式监管,引入投标文件异常一致、评标打分畸高等智能预警功能,严查围标串标等违法行为。
据了解,此次改革由市发展改革委统筹协调,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政务和数据局、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多部门按职责分工推进。下一步,广州将加强改革举措宣传解读与典型经验推广,持续优化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环境,提升项目投资效益与市场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