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租金产业园越来越多,啥信号?
2025-08-17 来源: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作者:老胡

今年3月,“0租金园区”自深圳横空出世,惊呆了一众园区同行。当时关于此事的讨论相当火热,但小明认为这种模式太“挑”城市了,不是可以大范围铺开复制的做法,所以一直在观望。


而时至今日,跟进的城市越来越多,成都、杭州、北京、广州等地都逐步推出了自己的0租金政策,这个话题越来越出圈。


许多人都抱着新奇与困惑的态度在讨论这一趋势,一种普遍的担心是,这会不会是新一轮产业园区内卷的开始?


这一担忧不无道理,但还是要分情况来看。



“0租金园区”在全国各地的蔓延速度,还是很快的。


深圳提出这一政策,是在今年3月,涉及共约10万平方米的市属国企园区资源,当时深圳表示将通过“签一年免一年、签三年前两年免租”的模式,为小微科创企业提供“只收梦想,不收租金”的发展机遇。


此言一出豪情万丈,也让园区行业炸开了锅,随后多个城市逐步跟进。


同月,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AI北纬社区”,宣布拿出超10万平方米的空间,为AI企业提供0租金入驻待遇;


4月初,苏州高铁新城也宣布拿10万平方米出来,为年轻创客团队提供最高200平方米的“零租金”空间;


同月,成都天府新谷推出5万平米产业空间,为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提供“一免一减半”(首年0租金入驻、次年租金减半)的入驻政策,随后这一政策也在当地其他园区开始复制;


7月16日,杭州发布《关于实施“润苗计划”陪伴式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及市和区、县(市)联动统筹调配不少于20万平方米的国有产业园区资源,承接遴选入园的“好苗子”企业等科技型初创企业,为其提供不超过5年的“零租金”创业场地;


而最近的消息是在7月31日,广州黄埔区开发区发布国企产业园“0元租金”入驻试点模式,选取了区属国企9个载体约13.37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作为“0租金”试点……


在园区0租金这一模式上,跟进的城市不断涌现,看上去似乎又是新一轮硬碰硬的政策比拼开始了。锁住园区收益,就用智慧租赁合同管理平台



0租金园区扎堆出现看似出乎意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园区行业这两年的压力非常大,这已经是大家都清楚的情况。


据统计,2024年24家园区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收2854.50亿元,同比下降了11%;共实现归母净利润-40.76亿元,同比大跌140%……


数据背后,是各地产业园面临着的多重困境,空置压力不断上升。点击了解AI招商,高效获客,加速去化!


这几年许多城市都规划了大批量的产业空间建设任务,甚至在一些区县,是以产业新城级的规划,在不断增加园区的供应。


随着落地的园区越来越多,招商压力自然是会不断加大的。即使是深圳这样的科创之城,也是一样的。


据统计,深圳目前的科创载体总面积已经突破2500万㎡,空置率问题严峻。哪怕是南山区的黄金地段,也有不少园区的空置率超过30%。


而在成都天府新区新兴工业园内,居高不下的空置率已经逐渐倒逼部分标准厂房的挂牌价已经跌到了0.3元/㎡/月,仅为一线城市同类园区价格的十分之一……


而另一方面,由于业务发展放缓、扩产需求停止等原因,许多园区的已有企业还在加速流失。


成都经开科技产业孵化园曾公开了一组复工数据,其园区内的460多家大健康与智能制造企业,在今年春节后的复工率只勉强达到了85%。


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焦虑,许多园区都陷入了招商招不来、留商留不住的绝望怪圈。在赤裸裸的现实之下,各地在招商上出些狠招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无论如何“0租金”这个词也太过吸引眼球了,所以自从这种模式开启以来,来自业内外的质疑与担忧声不绝于耳。


许多人都怀疑这种模式是否可持续,甚至认为这将会是新一轮内卷竞争的起点。这些质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0租金”政策很容易让人想到两个隐忧。


第一个是健康竞争的问题。从去年《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到今年国资委频繁提及“反内卷”,各界对于企业、地区之间的竞合话题都非常关注。


“0租金”政策乍一看,似乎违背了反内卷的趋势。虽然各地新增的免租空间在规模上并不算多,对当地与周边园区的冲击有限,但可能引发其他城市的跟进,包括二三线城市。


一旦大家都开始卷0租金、超长免租等条件了,那么也就等于这一模式的优势没有了,大家又要回到同一起跑线,但在经营表现上可能会更加艰难。


而没有跟进的园区,则反过来给了招商团队自暴自弃的理由,招商业绩差就可以归咎于政策不如其他园区的好。


听说最近,深圳还有园区二房东推出了“带客成交变股东”的神奇模式。园区每租出一单,中介方就能在这家租客未来的租金中,每月每平方米提取1元奖励,等于是和园区分享收益,可想而知园区方的危机感有多重。


第二个是招商效果的问题。一味降租免租,就一定能吸引企业入园吗?这是“0租金”模式出现之前就存在的疑问。


虽然实体企业对于价格敏感度高,但这肯定不是一家企业考虑是否搬迁的唯一要素。仅仅是降低租赁成本,或许根本不足以打动企业更换常驻地。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主更关心的是当地的营商环境,以及园区能不能为自己解决生产经营与发展的问题。戳这里,让园区招商找得准、引得来、留得住


所以卷“0租金”到底有没有用,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不过,小明不认为这项政策是为了“卷”。我们只要仔细研究一下目前推出过“0租金”政策的城市,就可以明显看出“0租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战术,而是发达城市培育产业生态组合拳中的一小部分。


其实各地的“0租金”政策,并不是广撒网式的噱头,相反的,要享受这一政策红利,条件其实相当苛刻。


比如深圳的遴选门槛就包括“须通过区政府遴选,并符合拥有至少2项发明专利等硬性指标”“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10%”“三年内产值复合增长率需达20%以上”等等……


又比如杭州的“0租金”政策,也不是一次性兑现的,而是先免2年租金,后面3年要看企业的营收、税收是否达到标准。


如果达标,那么继续免租;但如果不达标,那么反而可能需要企业去补上部分租金,相当于企业和园区做了对赌,而不是完全白给的甜头。


所以真正能享受到“0租金”红利的,其实都是具有高潜力特征的企业。而各地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做好产业的孵化、培育,贯彻中央对“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明确导向。


围绕这一目标,前文提及的城市,出的都是组合拳。除了提供入驻成本极其低廉的产业空间之外,还整合了全面的配套服务。


比如金融支持、人才补贴、产业基金、产学研资源整合、经费补贴、设备共享、技术转化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陪跑,吸引、培育一群具有高潜力的战新产业苗子,以空间换发展。这才是各地想要的。



所以,到底怎么看待“0租金”?小明的结论也很简单。


对于资源高度集中、产业生态完善的发达城市来说,这是产业培育组合拳中的一种有效工具;但一般中小城市切不可盲目跟风。


这与过去小明多次强调的观点是一样的,中小城市必须始终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能力界限与资源禀赋。无论是产业定位还是招商模式,多数城市都注定和一线城市存在本质区别。


不过,在发达城市都纷纷放“0租金”大招的形势下,其他城市就更需要加速构建自己的产业比较优势了。


盲目跟进搞“0租金”,多数城市的园区肯定是承受不了的,但一线城市的许多产业培育经验却非常值得借鉴。


首先是构建城市级的产业运营甚至是产业营销体系,这对许多县域的产业发展是很迫切的。


在产业运营方面,如果站在城市级的视野上去做全域产业分工的规划,会更有助于地方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定位和招商策略,实现地区内、地区间的差异化与协同化发展,避开同质化竞争。


在产业营销方面,中小城市尤其需要积极发声,结合本土产业优势来对外树立特定的产业形象,不断强化对目标企业的吸引力。


杭州今年就很典型,杭州六小龙”一词今年非常火,一下子就把杭州的产业新锐形象树立起来了,风头甚至盖过4大一线城市,这对城市的产业吸附力一定是有提升作用的。


其次是产业服务的完善,是许多产业园区还需要努力的部分,但却可能是当下企业最关心的部分。


在入驻服务上,各地可以在效率上发力,让企业的入驻和后续的沟通、管理环节更加丝滑。


比如深圳推出的“0租金”园区,后续将发布国资统一产业空间管理平台,集成空间租赁、设备共享、政策申报等功能,实现“一屏管空间、一键配资源”,为入驻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点击了解数智园区平台,招管运全拉通!


在技术服务上,各地园区要深入学习了解产业链,尽可能提供更专业、更切入痛点的技术服务。


像苏州纳米城就曾投资5亿元,建设国内首条全开放的6英寸MEMS中试线,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晶圆研发代工服务,这就是一个为产业链深度赋能的例子。


在人才服务上,各地可以匹配更完善的配套政策,为城市留才育才打好基础。比如天府新区就对科创团队人才,提供2年免租的住房支持。


结 语


对于这一波操作,我们不能只看到“0租金”,还要看到背后各个城市和园区构建产业生态和服务体系的经验方法。


各地产业园区需要做的,绝不是加入一场减租竞赛,而是扎实提升招商水平、做好产业调研,制定差异化发展的路线。


在地区产业链分工中抢到一个“小而美”的环节,并为它做好全方位的服务,这反而可能成为多数园区生存的关键。



产业观察

热门新闻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主管单位:财经报营商环境建设研究院
主办单位:营商环境建设研究院编委会
备案信息:京ICP备18038434号-3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