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国家发改委召开低空经济专题会议,聚焦统筹发展与安全,明确要求遏制低效重复建设与低端竞争,规范产业园发展及非理性建设,杜绝盲目跟风,立足实际培育新动能;安全上秉持“管得住方能放得开”,加快构建监管机制、强化治理能力。
自2024年起,全国低空经济热度攀升,多地加速推进产业园建设,2025年持续成为热点。截至2024年10月,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在建或运营的低空产业园达69家,苏州就有11家建成。
经济观察报指出,这股热潮背后,不少地方在建设中急于抢占先机,缺乏调研规划便仓促启动,部分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发展需求不匹配。例如一些内陆城市无航空基础、空域紧张,却规划大规模产业园,盲目复制沿海经验,导致规划与实际脱节。
截至2024年10月,长三角等区域在建或运营的低空产业园达69家。图源:蒙格斯报告
近年来,“低空经济”在宏观政策中被赋予“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使命。自《“十四五”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开发低空空域后,无人机配送、电动垂直起降出行、空中游览等场景逐步走进公众视野,持续吸引资本与地方政府密集布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60多个城市发布低空经济扶持文件及专项政策;《经济观察报》梳理36个相关专项债项目发现,总投资达237.77亿元,广东、四川、湖北等地投资规模较大,项目多集中于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部分低空经济建设专项债项目情况。图源:园区荟
由此不难看出,各地试图将低空经济产业园作为地方经济新支柱。低空经济并非抽象概念,其产业链涵盖飞行器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基础设施等环节,辐射农业、交通、文旅等多个领域。其中,无人机产业的带动效应尤为显著,其制造、软件开发、运营服务等环节,每增加1亿元产值就能拉动相关产业产出3亿至5亿元。
同时,低空经济以电力驱动航空器为主,碳排放显著低于传统交通方式,与“双碳”目标高度契合。通过在产业园布局太阳能充电站、构建电池回收体系等举措,既能推动新能源技术落地应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也能提升地方绿色竞争力。
此外,低空经济产业园还为开发长期闲置的低空空域资源提供了新路径:空域市场化运营或催生新的财税增长点,弥补土地财政短板;同时可优化城市空间利用,尤其在交通拥堵的大城市,低空物流与通勤模式有望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为争夺产业优势地位,各地政府纷纷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合肥与峰飞科技携手探索载人飞行器的应用场景;广州黄埔区设立规模100亿元的低空产业创投基金,对重点项目的奖补金额最高可达3000万元;济南平阴县甚至通过转让低空经济特许经营权,获得了9.24亿元的收入。
从各地实践来看,成都于2025年4月8日发布《低空经济创新场景首批清单》,推动新技术与智慧城市、森林安防等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深圳则在《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中预测,该领域未来将形成“超万亿级的产业规模”。而建设产业园作为推动产业落地的重要载体,既能吸引高端制造业,又能培育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等新兴服务业态。
然而,低空经济热潮背后暗藏“虚热”隐患,项目重复建设、场景空洞、技术闲置、制度空白、监管滞后等问题凸显,叠加顶层规划滞后、空域管理不完善、适航规范缺失、关键技术薄弱等结构性矛盾,部分项目已陷入“概念优先、脱离实际”的误区。
据蒙格斯报告,2025年3月27日,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全域低空新基建一期项目开工,总投资20.5亿元。这一号称“全国最大、首个全域低空新基建”的项目,计划构建覆盖文旅、物流、通勤等多场景的低空网络,目标是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先行区。
当天,项目开工仪式在东湖风景区大型起降场举行,众多领导出席。其规划建设7个大中型起降场与50个小微起降场,如东湖风景区起降场将打造“越航未来方舟”;鉴水科技城起降场定位产业升级核心引擎;黄酒小镇起降场融合文旅特色。
不过就在当天,A股低空经济板块下跌1.65%,主力资金净流出超30亿元。
与此同时,深圳宝安石岩亿航智能eVTOL产线以每月50架的速度生产,仓库却堆积上百架滞销飞行器。企业负责人表示,地方政府承诺的“订单换税收”政策未兑现,这些飞机只能作为展品。
全国各地扎堆布局低空经济。图源:广东工业园区
全国多地都在扎堆布局低空经济。2024年江苏新增6个低空产业园,广东至少9市有规划,广州5个以上区部署,深圳已建成250个起降点,广州计划2026年扩至1200个,这引发了外界对市场承载能力的质疑。
蒙格斯报告揭示了这一隐忧:2024年9月超5万家相关企业中70%成立不足5年,A股70余家概念股半数未盈利;无人机年产量超300万架,工业级使用率不足40%,部分产业园空置率达60%;2023年市场规模破5000亿元,2030年预测约2万亿元(仅相当一省会GDP),难以支撑当前规划;绍兴越城区项目后续三年需投30亿元,而其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153亿元,多地因财政不足举债,叠加任期制问题加剧风险。
此类“政策热、市场冷”的情况,正是当前低空经济发展中问题的体现。中国经济新闻网指出,当前低空经济领域部分项目已显现系统性风险,具体包括:虚假需求驱动,如某无人机配送项目估值10亿元却月订单不足200单,沦为“政绩式试点”;技术“闲置”,企业以“资本故事”包装未成熟技术,推高行业泡沫;重复建设,60%以上园区缺乏核心企业匹配,某城三年内建两座“低空智谷”,入驻率不足20%;制度滞后,空域多头管控,适航标准存盲区,企业常违规操作;监管缺失,2023年飞行事故73起、增40%,全链条安全机制缺位,恐引发行业信任危机。
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也带来隐忧。多地急于抢占赛道,在缺调研、缺资源、缺产业基础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内陆城市空域紧张却仍复制沿海模式,规划与实际脱节。
园区定位高度趋同。据中国质量报报道,超八成聚焦无人机与eVTOL制造,忽视配套服务和应用场景,“千园一面”导致招商流于形式、运营空心化。政策推力强劲,但市场需求尚未同步释放;园区重建设、轻运营,商业模式模糊、可持续路径缺失,低空经济“虚火”过热的现象亟待警惕。
新阅媒体透露,苏州作为产业园密集的地区,正尝试构建“研发-测试-制造-应用”的全链条生态。如某园区引入无人机企业、飞行培训学校和空域管理平台,试图打造闭环体系。但业内人士坦言,部分园区存在“圈地”的嫌疑:“有些地方连基础的空域条件都不具备,却急于挂牌‘低空经济示范区’”。
超八成低空产业园聚焦无人机与eVTOL制造,忽视配套服务和应用场景,图源:华夏时报
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册通用机场475个,仅为美国的11%,空域开放率不足30%。即便如此,不少地方仍将低空经济产业园规模当作政绩指标,盲目设定目标、推进项目。经济观察报透露,某中部省份提出“三年建成百个低空产业载体”的目标,但其无人机核心零部件自给率不足20%。
另外,中西部园区实际落地项目不足三成,头部公司依然扎堆珠三角。2023年,深圳低空产值已占全国近两成。为达指标,某些园区把汽配厂改头换面成“飞行汽车供应链”,真实技术转化不足百分之五。招商战场更陷入“砸钱抢客”式的内卷:广东单项补贴封顶千万,湖南按飞行小时发千元红包,合肥研发机构三年最高可拿亿元。
规划逻辑同样倒置。多地只看政策风口便仓促立项,某四线城市照搬深圳“无人机全产业链”模板,却因缺芯片制造沦为低端组装。部分地区规划的数千亩低空经济产业园及数十亿资金申请,更是触碰国家发改委规范红线。
不可否认,低空经济已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赛道。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升格为国家战略后,无人机、eVTOL与5G的融合正式拉开万亿级产业帷幕:安吉森林巡检年省2亿元火灾损失,武汉24条低空航线投入运营,深圳日均万单无人机外卖穿行楼宇,沃飞长空凭200架eVTOL订单锁定2026适航时间表……
在中国质量报看来,推动低空经济健康发展,唯有遵循产业规律,从技术、政策、生态协同等多维度认识低空经济,着力构建“安全—飞行—应用—生态—发展”的正循环,才能让低空经济从“政策热”迈向“市场火”,实现“飞得快”“飞得稳”“飞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