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承担着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历史重任。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对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作出系统部署。6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
新征程上,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如何寻求新的突破,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就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崔卫杰。
以高水平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在您看来,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崔卫杰:在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
一是应对外部环境挑战,以高水平开放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产业链加快重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科技封锁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在此背景下,自贸试验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通过一系列高水平开放举措,直接回应外资企业等市场主体关切,可以有效提振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2024年,22个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282.5亿美元,占全国的24.3%,较上年进一步提升,对外资产生了显著带动作用。因此,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是应对外部环境挑战,突破外部围堵的关键抓手,是以高水平开放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迫切需要。
二是深化国内改革,以高水平开放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在深化国内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截至2025年6月,在全国层面共复制推广379项改革试验成果,地方层面复制推广的数量更多,已形成“改革试验—经验总结—复制推广”的良性循环和良好局面。因此,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可以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展风险压力测试,为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多经验。
三是集聚高端资源要素,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必须向有效集聚和高效配置全球范围内的高端资源要素转变,这就需要更加自由便利、有助于集聚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高水平开放政策制度,并通过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使集聚的高端资源要素能够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上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例如,自贸试验区把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在电子信息、融资租赁、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多个或规模处于世界前列或产业技术全球领先或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可以更好地集聚和配置高端资源要素,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首创性、集成式特征更加明显
中国经济时报:从实践案例来看,自贸试验区在实现集中突破与引领带动方面积累了哪些成功的经验与做法?
崔卫杰:首创性、集成式是我国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全过程、全环节必须把握的核心要义。当前,自贸试验区探索的首创性、集成式特征更加明显,并形成了大量成功经验与做法。
首创性主要表现为自贸试验区形成了许多开创性、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成果。自贸试验区建设以来,率先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率先开展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核心的贸易便利化改革创新,率先以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代表推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根本性变革,率先实施“证照分离”等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率先探索自由贸易账户,通过在诸多领域率先开展制度型开放改革探索,将相关制度创新成果通过复制推广,转换成国内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为我国高水平开放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与此同时,我国自贸试验区率先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2023年先后推出2批110余项试点措施,支持有条件的自贸区港主动对接CPTPP、DEPA等,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开展更大力度先行先试,打造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衔接的制度环境。目前,各项试点措施已基本落地,并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
集成式主要表现为自贸试验区更加注重跨部门、全产业链等集成创新。跨部门协同方面,建立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委间对接协同,减少协调成本,促成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系统性集成性改革创新。产业集成创新方面,各自贸试验区联动周边区域,探索产业内上下游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联动。浙江自贸试验区围绕油气全产业链,带动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交易、海事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不同自贸试验区推动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要素在区域间高效流动,逐步建立起上下游有机衔接的产业布局。
从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自贸试验区建设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寻求新的突破,以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发挥示范作用?
崔卫杰:当前,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亟待解决改革任务授权不足、首创性集成式探索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准确把握新阶段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新使命新要求,按照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和扩大改革任务授权的总体要求,在更加注重试点探索的首创性、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的集成度、更加注重发展定位的差别化、更加注重建设成效的带动力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以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发挥示范作用。
一是更加注重试点探索的首创性。未来,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继续围绕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等七大领域,以及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四大市场持续开展首创性探索。同时,围绕OECD服务贸易限制指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估体系等,在放宽服务贸易市场准入、获取经营场所、获取金融服务、纳税便利化、商业纠纷解决、市场竞争、办理破产等领域,积极开展首创性探索。
二是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的集成度。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的集成度,既要体现为设计和落实试验任务中的系统性谋划,也要体现在各部门、各地区在试验任务落实过程中的协同性推进上。系统性谋划要求各地在试验任务争取和落实过程中,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配套措施,增强任务落实的系统性、整体性,形成更多集成性制度创新成果。协同性推进要求国家各部门要争取给予自贸试验区更多一揽子赋权,各地在任务落实中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增强主动性和协调性,形成更大改革开放合力。
三是更加注重发展定位的差别化。更加注重发展定位的差别化是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内在要求。各自贸试验区要结合自身产业基础以及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因地制宜选好改革开放试验的主攻方向,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重要资源要素、区位交通条件等,争取一揽子改革开放赋权,结合实际推动更多改革开放事项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系统性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开放进程,开展更多对比试验、互补试验。
四是更加注重建设成效的带动力。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推广为根本要求。通过点上的试验,推动更大范围的改革开放进程是自贸试验区建设带动力的重要体现。在试验任务落实过程中,要做好跟踪问效,注重改革创新经验的总结评估和复制推广工作,争取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与此同时,不同区域自贸试验区要加强协同联动,各自贸试验区也可以通过联动创新区建设,推动改革试验任务寻找更多应用场景,在更大范围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