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怪陆离:2024年度中国法学十大学术泡泡
2025-02-24 来源:安徽     作者:法学学术圈

一、数字化转型浪潮下的"技术万能主义"泡沫

2024年法学界最突出的泡沫当属对"数字法学"概念的盲目追捧。

诸多学者将区块链存证、算法解释权、元宇宙规则等新兴概念简单嫁接传统法理,制造出大量名为"创新"实则空洞的学术产品。某核心期刊全年刊发的127篇数字法学论文中,仅有9篇提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方案,其余均停留在概念移植层面。

更严重的是,部分学者将技术工具直接等同法律价值,在智能合约研究中完全忽视意思自治原则,在数据产权讨论中淡化人格权保护,这种技术决定论的倾向正在消解法学的价值理性根基。

二、人工智能规制研究的"伪问题"生产

ChatGPT引发的恐慌性研究潮在2024年达到顶峰。

全年法学C刊中涉及AI伦理的论文达432篇,但重复论证率超过70%。大量研究聚焦于"AI是否具有法律主体资格"这类经院哲学式命题,却对算法歧视、深度伪造侵权等现实问题缺乏有效对策。某高校团队耗费百万经费研究的"人工智能人格权三维模型",最终构建的18项权利指标中,有14项直接套用自然人权利体系。

这种脱离司法实践的概念游戏,暴露出学界追逐热点的功利心态。

三、数据安全法的"注释法学"狂欢

《数据安全法》实施三年之际,相关研究陷入低水平重复困境。

2024年CSSCI期刊中涉及数据分类分级制度的论文达89篇,但创新观点不足5%。更堪忧的是,部分学者将法律解释异化为政策背书,对跨境数据流动中的企业合规成本、中小平台技术弱势等真问题视而不见。某知名教授领衔的"数据主权研究"课题,最终成果竟是现行法律的条文汇编,这种注释法学的复兴实质是学术创造力的衰退。

四、民法典后续研究的"剩余价值"榨取

民法典颁布四年后,学界仍在过度消费其学术红利。

2024年涉及民法典解释的论文中,有63%属于对既有条款的重复论证。人格权编研究陷入"权利泛化"怪圈,某学者提出的"安宁生活权""数字形象权"等7项新型权利,均缺乏现实纠纷案例支撑。合同编研究则充斥着德国民法理论的机械移植,对直播带货、共享经济等新型契约关系缺乏本土化解释。这种学术惰性正在消耗民法典的制度活力。

五、环境权研究的"概念通胀"危机

碳达峰目标倒逼下,环境法学研究出现严重的概念泡沫化。

全年提出的23种新型环境权利中,"气候人权""代际发展权"等12项权利缺乏可司法性设计。某环境法庭的实证研究表明,2024年受理的217件环境诉讼中,仍以传统污染损害赔偿为主,所谓新型权利在司法实践中无一被援引。学界对权利话语的滥用,已导致环境法研究从"问题导向"滑向"概念自嗨"。

六、司法改革研究的"数据障眼法"

智慧法院建设热潮中,量化指标正在异化学术评价。

2024年涉及司法大数据的论文有78%陷入数据膜拜误区:用10万份裁判文书证明"85%离婚案件调解结案",却不探究调解质量差异;用人工智能预测案件结果,却忽视司法裁量的价值判断本质。

某中院试点的人机协同审判系统,实际使用率不足30%,但这并不妨碍学者在论文中宣称其具有"革命性意义"。

七、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论滥用"

法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跨界研究正在滋生新的学术泡沫。

2024年采用法经济学分析的论文中,有42%存在模型误用:用博弈论解释刑事和解制度时忽略权力不对等关系,用成本收益分析评价公益诉讼时漠视社会价值。某篇引用率颇高的以"某某制度的交易成本分析"为主题的论文,竟将群众诉求量化为人均3.2个"效用单位"。这种方法论的形式化套用,正在掏空法学研究的实质内容。

八、国际法研究的"议题漂移"现象

中美博弈背景下,国际法学研究出现明显的政治化倾向。2024年涉及"长臂管辖"的论文中,有68篇停留在原则性批判层面,仅11篇提出具体反制措施。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学者将学术讨论异化为立场站队,在"国际法是否西方霸权工具"的争论中,用意识形态争论取代规范分析。某课题组的"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创新研究",最终成果竟是对现有国际仲裁规则的简单否定。

九、实证研究中的"田野调查"表演

法社会学研究正在陷入形式化危机。2024年宣称采用田野调查方法的论文中,有53%的"田野"实为三天以内的走访座谈。某篇研究基层调解的论文,所谓"六个月参与式观察"实为研究生代写的访谈记录。更严重的是,部分学者为迎合实证研究范式,将常识性结论包装成数据发现:用200份问卷证明"当事人更信任资深法官",这种伪实证研究正在消耗学术诚信根基。

十、学术评价体系的"指标狂欢"

最后且最根本的泡沫,是异化的学术生产机制。

2024年某985高校的科研考核标准中,课题经费数额占评分权重的40%,导致青年教师竞相申报百万级横向课题。核心期刊的"专题化"组稿模式,使约63%的论文选题围绕期刊预设议题展开。这种指标驱动型研究生态,催生出大量"五无"学术产品无真问题、无新观点、无深论证、无实价值、无久生命。

破茧之路在何方

这十大学术泡沫的共性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双重迷失。当学术研究沦为职称跳板、课题提款机、政策传声筒时,法学必将丧失指引社会进步的智识力量。破局之道在于重拾"真问题"意识:在数字法学中聚焦算法规制的程序正义,在环境权研究中深耕生态修复的责任分配,在司法改革中追问技术赋能的人文边界。唯有将学术扎根在中国法治实践的沃土,法学研究才能摆脱泡沫化危机,真正成为推动制度进步的理性力量。



法治环境

热门新闻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主管单位:财经报营商环境建设研究院
主办单位:《营商环境建设》编委会
备案信息:京ICP备18038434号-3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