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何以变“壮马”——山西省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
2025-01-2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

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到“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再到“上面千把刀,下面一颗头”,基层干部的无奈吐槽,正是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现象的形象写照。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的现代化。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是当前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一项紧迫任务。在“轻车”减负的同时,如何让“小马”变“壮马”,更有能力有干劲服务群众、服务发展?

记者调查发现,山西省瞄准基层痛点堵点,把人财物等资源和政策倾力投放到基层,催生了基层干事创业新生态。正如一名基层干部所言,“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治理结构的倒金字塔正逐渐扭转为正金字塔。”


人少事多不够用?
调剂编制 下沉力量


干了十来年社区书记,全国人大代表,长治市潞州区延安南路街道淮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崔永明最近变“清闲”了,没事就往小区跑。

变化来自哪?“不止是减负,我现在有很多力量来分担!居民有事都找网格员,网格员解决不了才找我。有疑难问题我还有外援。”她利落掏出手机,打开通话记录,“喏,前几天居民有法律纠纷,我给包片的孟庭长打了个电话,很快就解决啦!”

长期以来,基层工作“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现象普遍存在,“五加二”“白加黑”“连轴转”成为许多基层干部的工作常态。“小马”马力不足,很大原因在于基层人手不足、队伍不强。

编制是稀缺的执政资源。近年来,山西省指导各市县通过“减上补下”等方式,为乡镇街道增加1.5万名编制,推进人往基层走、事情有人办。

城镇化大潮下,人口、资源、经济加速向大城镇集聚,编制配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怎么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探索在县域内统筹调剂乡镇、街道之间的编制,差异化分配,既不让‘小马拉大车’,也不让‘大马拉小车’。”山西省委编办市县处处长马向涛表示。

作为试点县,大同市阳高县根据掌握的各乡镇情况,探索差异化确定乡镇编制,将40%的编制作为各乡镇基础用编,其余60%根据常住人口数、国土面积、行政村数量和个性化因素等4类指标进行优化调剂,乡镇间最多最少编制比达到3∶1。同时,从县里划转80名事业编制建立乡镇事业编制周转池,实行县管乡用、动态管理、用后收回,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

“这打破了以往事多事少‘一个样’、简单核算‘一刀切’的平均分配模式,推动编制资源从‘编多事少’向‘编少事多’乡镇流动,实现了‘车马协同’。”阳高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贾珂说。

随意借调干部加剧基层失血现象。2024年,一场大规模的违规借调整治活动在山西省开启,1847名从县乡借调人员被清退,规范借调管理的长效机制也随之建立。

基层治理的最前沿在农村和社区。山西省持续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用乡镇编制为每村(社区)选配一名大学生;推动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村社区“两委”成员包联网格(小区),引导编制人员下沉再下沉。

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在每个村设了一名乡镇干部岗,实现干部常态化下沉到村、办公在村。“以往,村民有问题就去镇里上访,现在镇干部在村里就化解了。2024年全镇没有一起上访。”泥屯镇党委书记李永莲说。

基层治理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充足力量来书写。山西省实行“双报到双服务双包联双评价”,36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优化调整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提高省市两级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比例;选聘优秀社区专职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夯实社区工作力量。

在崔永明看来,社区工作迎来了最好的时候,“以前,社区有事我们在底下拼命喊,现在是大家都来众人帮。”

让她感慨的是,小小的社区居然能够调动市级、区级和辖区的报到党员。以前,淮海社区一名商户偷偷将承重墙拆了1.5米,崔永明发愁得睡不着,托关系找市规划局,一个月才解决。2024年10月又发生类似事件,她给辖区的在职党员致电,市综合执法局、市规划局执法中队等部门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理,商户当天就恢复了原貌。

当很多无谓的负担逐渐减下去,提升基层干部的“内功”成为山西省各级党组织的共识。社区党组织书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乡村治理骨干、行政执法人员……分层分类、全面覆盖的培训,让基层干部从习惯大呼隆式地抓工作,到学习如何做精做好主责主业。

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有专家表示,基层治理人员的力量和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许多小问题能及时发现,服务群众积极主动,基层治理精细化才有实现可能,党的政策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缺钱少物难干事?
优化政策 倾斜资源

一名县政府办公室的小伙子,主动要求调到了乡镇工作。面对“人才逆流动”,山西省不少干部感慨不已:基层确实不一样了!

保障差、待遇低、压力大,曾让许多基层干部在为民服务中挺不直腰杆,年轻人则想方设法“远走高飞”。为“小马”赋能,一项项暖心政策在山西省相继出炉。

待遇提高了——

山西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印发通知,对乡镇工作补贴制度进行改革,从2025年1月起,对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统一设置“20%乡镇工作补贴”,按月精准发放到人,实现动态调整,形成了“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20%以上”的长效机制。

“这一政策实现了同一职级干部在县乡不同岗位上收入有明显变化,将激励政策变成了真金白银,吸引干部人才资源向乡镇流动。”山西省财政厅预算处四级调研员张晶表示。

提高村、社区干部待遇,山西各地也大步迈进。太原市对社区工作者实行“三岗四十级”薪酬待遇,保障村“两委”主干平均5.2万元/年岗位报酬、其他村干部平均1.8万元/年岗位补贴。阳泉市城区顶格落实社区工作者“三岗十一级”薪酬,实行村社书记星级化管理和激励性薪酬机制,社区干部待遇达到全省最高水平。

保障有力了——

山西省将村、社区运转经费分别由不低于11万元、13万元(县辖社区10万元)提高至不低于13万元、15万元(县辖社区12万元),确保基层有钱办事。

坚持费随事转,山西各地打破吃“大锅饭”的老传统,科学合理配备保障经费,对信访、党群服务站建设等重点工作下拨工作经费,一些地方还给小区党支部配备工作经费,激发干事创业的底气。

晋升渠道畅通了——

从2025年开始,山西省将常态化选拔招录招聘村党组织书记进乡镇领导班子和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队伍,每年集中开展一次。“专职网格员—社区工作者—社区‘两委’干部—行政事业编制人员”,社区干部全链条晋升渠道也在多地打通。没了后顾之忧,履职担当、干事创业的热潮在基层一线涌动勃发。

阳泉市城区上站街道小阳泉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康玲蔚每天在社区忙得不亦乐乎:“以前我还报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牵扯很多精力。现在看到我的前任社区书记都进编了,我也要在社区好好干。”

打破体制壁垒,借力智慧政务,山西各地推动资源加速下沉,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

阳泉市打破部门、区域、层级界限,成立基层治理市区联合调度中心,建立三级会商研判机制,专门解决乡镇管不了、部门扯不清的疑难杂症。拖了一个多月的东沟社区38户居民停水问题提交到调度中心后,从研判到办结仅用了7个工作日。“我们有靠山了!”东沟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素梅如释重负。

晋城高平市将“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向乡村延伸,实现乡镇“7×24小时”自助区建设全覆盖,构建起市乡村一体化自助服务矩阵。“太方便了!”通过村里安装的就业社保自助服务机,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工作、办社保。

“梦想照进了现实!”接续不断的利好,让基层治理的底座越来越坚实,也让基层干部更有尊严感、获得感和成就感。采访中,多位受访者表示,感受到基层工作更受重视,基层工作值得自豪,为民服务更有信心,干事创业更有干劲。

单打独斗难成势?
汇聚治理合力 共建共治共享

伴随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矛盾问题易发多发,各种利益诉求不断涌现。如何凝聚多方合力,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优质化、精准化的服务?

以党建联建共建为纽带,山西省推动社会力量、市场力量等向治理一线汇聚,串起了基层治理“同心圆”。

在太原古交市,每个街道社区都活跃着一些“兼职委员”。他们是来自驻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各类能人、达人、贤人。“兼职委员”发挥优势形成资源清单,街道社区党组织问需于民形成需求清单,两项匹配促成项目清单,帮助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形成了优势资源共享、特色活动共办、难点问题共解的联建联动格局。

在晋城市,通过双向找、双服务、双积分等“六双聚新”活动,2400余名快递小哥、外卖骑手成了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他们参与“捎带手”“随手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社区发现问题线索、收集社情民意、协助化解矛盾,从治理对象变成治理力量。

物业管理是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山西省对物业企业全面开展信用评价,强化物业党建联建,以物业服务“小切口”推动基层治理大提升。

在长治市潞州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不仅是群众的“贴心人”,也被物业企业当成了“娘家人”。作为专门管物业的机构,物业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了行业党委,制定了行业标准,提升自管小区和“三无”小区物业市场化率,通过健全完善党建引领下的“五方会谈”议事协商机制,及时高效回应诉求、化解纠纷。

“我们做到了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群众满意度达到了100%,物业从‘最闹心’变成了‘暖人心’。”物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向阳表示。

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精神慰藉……不少基层干部在面对特殊群体的诉求时常感到无能为力。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为群众提供专业服务,山西各地积极探索。

为空巢老人制作生命纪念册、为困境儿童提供心理抚慰、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虚拟养老院”……走进阳泉市“向阳花”社会组织之家,一个又一个温情的服务项目引人驻足。通过社区居民点单、孵化基地派单、社会组织接单、社区居民评单,这里已孵化了10家社会组织,专门为“一老一小”提供专业服务,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阳泉市城区南山街道新华西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邢玉涛认为:“虽然我们也经常入户走访,但由于力量有限,主要是帮群众链接一些理发、义诊等资源,很难提供项目化的服务,而社会组织服务更精细更专业,有效弥补了我们的不足。”

“小马”变“壮马”,“壮马”变“群马”。三晋大地上,基层治理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破解‘小马拉大车’,减负是手段,赋能才是目的。”在山西省委组织部负责人看来,“基层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时间来提升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慧化、专业化水平,最终提高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一线调研

热门新闻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主管单位:财经报营商环境建设研究院
主办单位:《营商环境建设》编委会
备案信息:京ICP备18038434号-3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536号